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中国这十年】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

来源:建筑时报    发表于:2022-09-15

中共中央宣传部9月14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有关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表示:“这十年,成就非凡!”

姜万荣介绍,十年来,建筑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牢固,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增加值达到8万亿元、占GDP的7%;吸纳就业超过5000万人。同时,深化建筑业“放管服”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建造”展示了强大综合国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补充介绍,建筑业这十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增加值从3.69万亿元增加到8.0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5%以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282.94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000多万人。

建筑业这十年,发展效益大幅提升。工程设计、建造水平、工程质量安全形势、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劳动者技能都在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个人47.3万元,比2012年提高近六成。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2021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7.4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的24.5%。

建筑业这十年,建筑业有力支撑了基本民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显著改变了城乡面貌,便利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到2021年底,线路总长度达到8571公里,是2012年的4倍多,年客运量达到了236亿人次,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像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一批代表性工程,是建筑业转型发展成果的浓缩和展现,也是“中国建造”的最佳名片。

建筑业这十年,“走出去”步伐也在加快。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工程承包遍布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79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企业数量和业务占比从2014年开始连续蝉联全球第一。

“中国建造”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李如生说,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既是对建筑业的肯定,更包含着对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中国建造”品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此外,“中国建造”也正加紧贴上绿色标签。李如生从绿色建筑推广、建筑节能推进、用能结构调整以及绿色标准提升等方面介绍了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举措与成效。

一是通过绿色建筑让建筑产业变大。目前,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了84%,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到了2.5万个。目前,2134个绿色建材产品获得了认证标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使建筑产业链拉长变宽。

二是通过建筑节能让居民的生活变好。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使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从2012年的50%提高到75%。到2021年底,城镇节能建筑达到了277亿平方米。从监测的结果看,经过节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内温度能提升3~5度,夏季能够降低2~3度,提升了居民居住的舒适度。

三是通过用能结构调整让居民环境变绿。截至到2021年末,我国建筑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到50.66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82万兆瓦,浅层地热能应用建筑面积约4.67亿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6%,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四是通过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让产业竞争力变强。我们先后颁布实施《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绿色产品评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一系列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标准规范,提升了建筑产业竞争力,为中国建造“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李如生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推广力度,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让“中国建造”贴上绿色标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